对于我们“神蒜文话”公众号所一直推广和宣传的“武文化”理念,相信还是有很多人并不理解,或者认为和传统武术没有区别。今天是周末,伺候完了老婆儿子,本精就静静地给大家好好解释一下。

首先要明确的是,何谓传统武术?这里要向那些对武术并不了解的朋友说声抱歉,是我们没有介绍清楚。我们所说的传统武术,是指传承清晰、理念完整、拳械齐全的民间传统武术。这与中国武协官方大力推广进奥运的国家规定套路武术有本质的不同。传统武术在国外被称为Traditional Kungfu,国家规定套路武术被称为Contemporary Wushu。两者之间的区别之大,好比铁人三项与艺术体操,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东西。一个追求实用效果,一个注重动作好看。比如旋风腿,前者练习注重的是启动的突然性、腿法的杀伤力和身法的防守反击角度,后者关心的是如何跳得更飘逸,如何把转身的动作从360度变成720度,或者落地时如何接一个劈叉。同一个动作,前者可能叫走马双扣,后者可能叫马步压肘;同一势刀法,前者叫举火燎天,后者叫跪步架刀……

河北尚式形意拳刘俊峰先生的顺步崩拳(运动中攻击意味明显)

2016年全国形意拳套路冠军的顺步崩拳(原地低马步,对方早跑了)

简而言之,传统武术是原汁原味的招式技法。要判断你学的是不是传统武术,其实非常简单:

问题一:每个动作你都知道用法吗?

其次,传统武术也不同于散打拳击等现代的擂台搏击术。擂台搏击是一种现代的体育运动,它背后的民族传统文化含量很低。就像满汉全席对比快餐,如果从吃饭的首要需求——填饱肚子出发,快餐有效地多。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可以说10年、20年后的搏击技术会比现在的更有效。因为给定规则下,技术体系内一定会存在一个最优解,所有不同的风格一定会慢慢汇聚成十分类似的情况。但这个有效的角度是技战术和训练,而不是思想内涵。

传统武术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底蕴使得它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我们称之为武学。它的实用性虽然目前不被大众接受,只是时机不对。这也是我们想一点点给大家介绍的。

问题二:每个动作你知道了用法,但你用得出来吗?

如果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传武人有80%,那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敢肯定的人,可能只有不到5%。

问题三:如果传统武术的不能打,还有传下去的必要吗?

(传统武术的真正敌人——武文化掠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个例子。如果你有几件汉唐时期样式的衣服,估计很少有人有勇气将它穿出去上下班工作会客,因为这和奇装异服没什么区别。但如果一个设计师,将这些衣服中的元素提炼出来,和现在的流行服饰进行适当地结合,你愿不愿意穿呢?这些元素不光能和现在的款式结合,相信和50年、100年后的款式也能结合,永远也不会过时落伍。

这些元素就是文化,或者说文化脉络就隐含在它们之中。根本原因不在于是圆是方、是云是彩,而是人们心底里对于同源文化的一种自然认同感和亲近感。

日本以文化保留完善著称于世。在每年都举办的全日本古武道大会上,很多流派的现状令人唏嘘,技术水平令人啼笑皆非。

不少朋友知道我们师兄弟学的一门主要传承是太极梅花螳螂拳。螳螂拳在武林中以手法精妙著称,二十世纪前,成书的拳谱就有至少七本。仅拳中摘要六段,就有三百六十手,变化万千,拆拳讲解起来,几乎将人类能想到的各种攻击、防守、转换、承接,都算计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梅花二字,指的是每手五连,如同梅花朵朵,令人自顾不暇。拳谚云,五膀三节进,八刚十二柔。门内拳术至少十五套以上,同时器械也非常可观。刀枪剑戟各有体系,更有独门双手剑术,既合古谱,又为近代双手剑之始。

但是,我们一招都不想讲。不是保守,而是招式本身并不是我们想说的文化。我们和所有其他武术公众号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讲的是原理,是根本,是那些别人一知半解,却最关键的基础。这是一种方法和思想,是合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光适合习武之人,更对于一般不练武的朋友也会很有帮助。

外调身息,内养文化。摆脱困扰,享受生活,才是有智慧的人会选择的。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xplore More

拳谱秘籍里最常见的话题——刚与柔

纽约刚进入了春季,就开始有了夏天的感觉。天气变化差异很大,时冷时阴。万物一复苏,本精就开始了今年第一季度花粉过敏的痛苦生活了。 树打了个喷嚏 据说花粉过敏和喝牛奶拉肚子(原因是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的现象,都是代表一个人在美国长期生活的一个变异标志。反正感觉就是眼睛鼻子喉咙挤在一起挠痒痒,头痛伴随思路无法集中,让人哭笑不得。 (美国人过敏种类繁多,症状之多、品种之奇,让人叹为观止…) 今天是我们《传统武文化》第五期——“刚与柔”的发布。作为一个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粉丝,我们在这次的视频中引用了他在《射雕英雄传》中的一个关于类比:“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并且在视频中也加了一些2018版《射雕》的镜头,以此向刚刚离开我们的武侠小说一代宗师致敬。 传统武文化基础——第五期:刚与柔 国内优酷视频: 国外YouTube: 刚柔的话题,大概是大家平时听到的关于传武理论中讲的最多的话题。究竟什么是刚呢?横眉怒目、咬牙切齿就是刚了吗?那柔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用意不用力吗? 金刚,讲的却是柔情。 其实金庸先生之所以能成一代大师,是因为虽然他没有学过武术,但对于武学的理解是有一定层次的,这得益于他的文学造诣。不少武侠小说家只会大段大段地抄拳谱拳论,而一些新出场的人物才介绍完如何如何牛逼,后一页就被秒了。这种简单的文字对砌,基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内涵。金庸先生却不同,虽然早期也有借鉴拳谱的情况,但中后期的创作立意,明显高了很多。比如说“无招胜有招”,比如说”九阳神功”这种可以将任何拳术化腐朽为神奇的内在功法,都与现实中传武的一些说法理念相似。所谓刚柔,按金庸先生的说法,可以简单理解成前者是个瞬间量,后者是个过渡量。刚与刚之间,靠柔来转化。柔与柔之间,靠刚来释放。 金庸先生的“侠”文化,与真正的武文化仍差别巨大 刚与柔,只是阴阳在传统武术中一种具象形式,但却是几乎每一本讲拳理的古拳谱都绕不开的话题。有一些谱甚至将其单列出来作详解。比如螳螂拳中就有“八刚十二柔”的说法,既是拳理,又是招式,配合具体情况,刚柔互生互克,就牛逼了。 既为阴阳,那依然脱不了阴阳互相蕴含转化这个特点。因此,明晓刚柔大义,就能体会拳劲的吞吐。转化到意识上,就能体会对战时精神上的伺机与压迫、惊悚与笼罩、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等等感觉。 (本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现今的传统武术究竟缺了些什么?

对于传统武术,目前有一个几乎是代名词的成语,叫做“博大精深”。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几百年的传承中,发展和衍变出了太多系统和门类,繁复冗长,很难梳理。而且,这也代表了社会对于武术的不了解和迷思,雾里看花,玄之又玄。 当然,博大精深,在一些人眼里,也是一种讽刺或自嘲。 《传武与实战》第五期——传统武术的缺失 国内优酷视频: 1˚ 但凡一种事物有了历史,就多了一份宝贵财富。可以玩味的东西多了,人们的谈资也丰富些。同时,负担也会多一些。这种负担,主要就是所说的规矩,也就是“传统”。 大多数“传统”都是好的。就传统武术而言,里面的规矩道道几乎数不胜数,目的都是为了让弟子学生懂得明白一些道理或技巧。同一个道理,要让不同的人理解,可能需要不同的规矩。就像生病发炎了,说是对症下药,还是先试着每种消炎药来上一个疗程吧。全都试过了?没关系,新药在研发的路上正向我们赶来。 2˚ 虽然大多数的规矩和方式都是有帮助的,是正确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流方式的变化,知识的获取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相应地,知识的传授方式也就需要变化更新。这时,传统的一些规矩做法,就自动成了默默反对的声音,站到了对立面。很多人此时的取舍,决定了他的境界,甚至成败。 这绝不是说,为了发展,可以不顾一切传统。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明白了具体的规矩创立的原因。学习有个先后,理解也有不同方式。至少在传武上,结果一般比过程重要。所以即使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必须的,有效的方法总是受欢迎的。 也就是说,用现代的规矩代替传统的规矩,或许有意想不到效果。或者说,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来代替古代的方式,才是传承者该做的当下。 “你就是个古人!” 别误会,我们在赞美你哟! 《传武与实战》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国内散打与美国拳击的社会区别

散打,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试点开始,近年来一直作为中国武术在格斗方面的一面旗帜,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流派的格斗技交流切磋,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拳击,自十七世纪提出以来,始终是世界格斗界含金量最高的一类赛事。美国作为拳击强国,过去大半个世纪,出了不少名将宿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国散打和美国业余拳击的一些社会基础和训练模式的区别。 《传武与实战》第四期——国内散打与美国拳击的社会区别 国内优酷视频: 1˚ 散打这个名称,据说是出自于“散手”一词。传统武术很多门派,都有“散手”一说。原因是师父拆拳讲招之后,弟子们要讲每个动作分来单独练习,即“散开练习和使用的手法”。改革开放之初,为了体现中国武术的实战性与对抗性,在吸取了当时世界上不少拳台运动的特点之后,结合传统武术中踢打摔拿的特点,逐渐形成了散打的训练系统和比赛规则。 散打属于站立式格斗体系,与国际上其他站立格斗技巧最大的区别在于独特的摔法。散打的摔法动作较小,触发较快,变化较多,别具一格。 通过不断地与其他格斗运动交流,散打从创始之初,就一直在不断改进。不同年代或地区的技法和风格,都会有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说,散打发展至今,已经真正成为了国际格斗擂台上的一大技术体系。 2˚ 拳击的出现其实很早,但欧洲的格斗运动训练,早期一直以剑技为主。十七世纪传到了英伦三岛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传统的带有骑士风格的格斗不再被恪守,而丢白手帕的剑技决斗又往往太过严肃,因此渐渐出现了空手格斗练习的必要性。早期的拳击,一般是作为伴随练习或辅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十九实际开始,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式拳击被向全世界推广,并迅速成为了最吸金的体育运动。 1804年,曾任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的汉密尔顿(左)与政敌时任副总统的伯尔(右)决斗,结果就是他成了十美元的头像,也是迄今唯一一个不是总统却印上了纸币的美国人。 美式拳击与英式拳击一脉相承,但传统上,更注重技巧和速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陆开始转播世界拳王争霸赛,顶级的职业拳赛开始被国人了解。其实,中美两国的搏击运动早有交流,例如拳王阿里曾先后三次来中国推广拳击运动,与“北拳王”张立德先生的交流更是传为美谈,为拳击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北拳王”张立德先生 3˚ 格斗作为一种运动,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土壤和民众认知来支持。纵观当今的格斗强国,无一例外。我们据此简单分析,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传武与实战》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