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和大家分享的是习武之人很少听说过的一个话题“呼吸与气口”。(就这个话题而言,真正了解其中奥秘的人可以说非常少。世上大概也就不到30人吧…本来呢,当初写视频中介绍的那些内容的时候,本精是准备留给自己入室弟子的,现在就便宜我们的关注者了。)

我们先来说一下呼吸。

传统武文化基础第六期——呼吸与气口

国内优酷视频:

国外YouTube:

呼吸,在各项运动中都很有讲究。最常见的跑步,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长跑,对于呼吸就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标准。本精曾有一个50岁左右的美国白人同事,几乎一周跑一次半马(半程马拉松,21公里)。他说,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出符合自己的呼吸和步伐的节奏。如果你平时去健身房运动,遇到练长跑的人,不妨在一边跟着他/她的步伐和呼吸一起跑,你可能会觉得轻松得多,而他/她可能会觉得你很讨厌… ….

马拉松运动的起源——公元前490年的古希腊时代的马拉松战役。雅典士兵菲迪皮德斯由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报捷,活活跑死。

那么对于传统武术,呼吸又有什么奥密呢?正确的传统武术练法,无论哪家哪派,都应符合一个原理,叫做慢拉架子快打拳。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慢拉架子,就是说动作运转衔接的过程要放松,要体会身体各部位的配合。快打拳,就是指攻击时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如破竹的速度,一触即发。而呼吸,就在这一慢一快之间进行转换。要是一套拳,每个动作都要快,快快快,那就不符合阴阳。或者,你没练对,因为没找到隐含的阴阳来。这是要伤身的。

(其实“慢拉架子快打拳”后面还有一句,但和我们这里说的没多大关系,有机会再说。)

既然动作需要呼吸配合才能有效,才能提高。那么反推之,破坏对方动作就能加强伤害。更进一步,让对方跟着你的计划来呼吸,就能任你予取予求。听起来是不是很爽?但是做起来会不会很难呢?很不负责任地告诉你,不难!

想知道吗?请先确定自己已经关注了我们“神蒜文话”的公众号。确定之后,请找张椅子坐好并扶稳把手,因为真相是很可怕的!

心理学中有一种治疗手法,叫做催眠(Mesmerism / Hypnotism)。常见的是拿一块古老的挂表或者吊坠,一定要是金链子或是银链子,物件外表要有镂空带神秘图案的那种,否则没有效果。(别跟我说拿根布条栓个土块?那样看多了不会晕只会吐。我们不是做物理的单摆等时性实验!)然后开始在被催者眼前等高的位置做单摆运动,让对方眼睛跟着吊坠走。哦,对了,千万记得自己别看~~

现代人体魔术中仍能看到西方早期催眠那种神秘莫测的痕迹

据说,在反复了千百次的眼珠运动后,被催者会进入一种潜意识的世界。(现实中我没见过,你们要是召唤失败别找我。什么祝由术、导引术、自我暗示、亲和力、恍惚解离等等,我什么也不懂的~)我们要分析的是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因为这个和武术中调动对方呼吸的原理很相似。

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本精认为,是因为大脑受暗示的瞬时性。催眠是利用反复一个现象,让大脑进入放松的状态。而武术中的方法是利用下一个攻击的突然性和意外性,打一个反应差。这在拳理中叫做慢打迟

具体的做法,就是进行有意识且有设计的组合连续进攻。这种技巧在大多数格斗术我们都能发现,例如拳脚组合,左右变换进攻等等。在传统武术中,这样的组合就是我们常说的手法。一出手就是一揽子计划,不管对方客户怎么变,都有应对之策,直到将对方拿下。一般的情况,可以利用手法的熟练度形成的速度,造成快打慢的情况,留给对方一定的节奏,主动诱使对方往一个方向走,然后关门打狗。

(虽然我一直在避免举武术动作的例子,但有时这也确实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举个例子,传统套路五花炮中有个手法,叫做“出手打眉梁,入手打中堂”:

  1. 先用左平摆拳,击打对方左眉骨太阳穴;
  2. 若对方架挡,则左手下压,右拳攻击对方鼻梁;
  3. 若对方再挡,则左手从右手下穿出封採对方手臂,同时右拳下翻击打对方心窝口。

战术来说,就是前两下攻击上部,使对方集中注意力于自己头脸,最后重击中部软肋。类似的手法绝非少见,而是传统武术中这样的算计和套路太多了,以至于大家都忽视了这些真正有用的东西。

怎么样,要调动对方是不是一点也不神秘了?但是要能在实战中用出来,还是需要经验和累计的。

至于“气口”,且听我们下回分解。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xplore More

武学之路——我们都是文化人

昨天的公众号有不少老师朋友转发,谢谢大家捧场。其实那篇充其量只能算是民科,不必深究。工作之余,也没有太多精力,每天得闲几句,慢慢道来。 文章链接:聊天记录——传统武文化的自辩 对于如何开展武文化的问题,其实我们一直比较矛盾。传统文化的理念,不论正确与否,每个华人多少都有些耳濡目染。讲得浅了,没有营养,浪费公众热情,自己说起来也没什么激情。讲得深了,没有一定的接触了解,就会晦涩难懂,让读者云里雾里,感觉我们有卖弄之嫌。传统武文化也是一样,需要体悟旁证,好在手脑并用,不是单纯烧脑。这就是我们认为武道是一条方便的途径,不太容易走偏。 虽说我们讲的是以武术为根本的文化体系,但一直在建议大家多看书,多学习。与人交流,话题可以随意,所谓“功夫在身外”。习武之人,身上往往有股韧劲,不服输。须知自信自尊与自负自傲只一纸之隔。大开眼界,丰富自己,对武学的提高也会有帮助。执着己身,一无是处;离开己身,无处可求。至理名言。 一门学问掌握到了一定程度,人们会出于对他的珍惜和敬畏,前行的步伐会变得一步一躬省。为人处世,开始欣赏四平八稳。这种经验,普世称为中庸,方法论称辩证,武学上我将其称为“矛盾”。(武学上的矛盾,与我们常用的意思不同,更多是取其本意。矛盾攻守,指在势均力敌动静未分之时的牵制与蓄势。)动作姿势上有矛盾,心中所想也有矛盾;各部位互相之间有矛盾,自身内部也有矛盾;内在于外形有矛盾,动静转换皆有矛盾。 其实打个架、健个身,三下五除二,哪有那么多讲究?但是武学,就得这么麻烦。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聊天记录——传统武文化的自辩

(本文为个人聊天记录整理。不严谨,多跳跃,一看即可。) 和大家聊聊传统文化。 一般地,我们可以将学校里的知识体系或研究方向划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简单来说,就是前者关注的因果关系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后者则是研究群体或个体在给定条件下的因果律,人的参与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自然科学例如数理化,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长期以来,两者之间差异分明。由于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领先,西方在近代发展领先于东方,并在双方历史上第一次大碰撞中获得优势。因此,现代的教育体系,是以西方自然科学的假设推导为主体的模式。 当研究进入20世纪,尤其是进入现代前沿的例如微观或随机领域之后,这种所谓的严格客观规律的美学性便受到了挑战。例如,数学中的微分方程没有通用解法,对于界大多数的问题只能采用竖直的方法进行逼近模拟,渐渐出现了理论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分叉,甚至统计学至今仍被一些人认为是伪科学。(基于大量数据的分析,与算命没有本质区别…)量子物理中宏观景点的牛顿力学体系也不再适用,出现了波粒二象性,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到后来又死又活的薛定谔的猫,更是讽刺实验结果并不取决于实验本身,而是观察者效应。在诸如此类的情况比比皆是之下,西方现代理论自然科学界发现,人的主观因素对于一些情况甚至是决定性的。至此,主观因素成了自然科学界自一开始努力摒弃,到现在又不得不妥协的一个问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东方的世界观,在西方最被接受的地方,或者说大本营,往往是那些世界顶级的高等理工科学府。 作为东方世界观的主要代表,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切实可行,可以实证的。东方传统文化的最后,还是要合乎道,而西方文化最后的是哲学观。不可否认,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但区别在于,前者是斜上45度的上帝视角,而后者还是芸芸众生的凡人视角。无论是国学、武学,还是中医学,最上层的思想都是合道,殊途同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跳出来明白这一切的缘由。 传统武学透析出的文化理念,即武文化,是建立在体悟与心悟两个方向之上,不易走偏,恰恰是最方便的大道之一。以武入道,不在于外在的动作潇洒美观,也不是内在无意义的死寂完空,更与宗教有本质区别。它是一种生活智慧,是如何了解自己,摆脱桎梏,开始感受周围,进而享受生活的方法。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拳谱秘籍里最常见的话题——刚与柔

纽约刚进入了春季,就开始有了夏天的感觉。天气变化差异很大,时冷时阴。万物一复苏,本精就开始了今年第一季度花粉过敏的痛苦生活了。 树打了个喷嚏 据说花粉过敏和喝牛奶拉肚子(原因是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的现象,都是代表一个人在美国长期生活的一个变异标志。反正感觉就是眼睛鼻子喉咙挤在一起挠痒痒,头痛伴随思路无法集中,让人哭笑不得。 (美国人过敏种类繁多,症状之多、品种之奇,让人叹为观止…) 今天是我们《传统武文化》第五期——“刚与柔”的发布。作为一个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粉丝,我们在这次的视频中引用了他在《射雕英雄传》中的一个关于类比:“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并且在视频中也加了一些2018版《射雕》的镜头,以此向刚刚离开我们的武侠小说一代宗师致敬。 传统武文化基础——第五期:刚与柔 国内优酷视频: 国外YouTube: 刚柔的话题,大概是大家平时听到的关于传武理论中讲的最多的话题。究竟什么是刚呢?横眉怒目、咬牙切齿就是刚了吗?那柔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用意不用力吗? 金刚,讲的却是柔情。 其实金庸先生之所以能成一代大师,是因为虽然他没有学过武术,但对于武学的理解是有一定层次的,这得益于他的文学造诣。不少武侠小说家只会大段大段地抄拳谱拳论,而一些新出场的人物才介绍完如何如何牛逼,后一页就被秒了。这种简单的文字对砌,基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内涵。金庸先生却不同,虽然早期也有借鉴拳谱的情况,但中后期的创作立意,明显高了很多。比如说“无招胜有招”,比如说”九阳神功”这种可以将任何拳术化腐朽为神奇的内在功法,都与现实中传武的一些说法理念相似。所谓刚柔,按金庸先生的说法,可以简单理解成前者是个瞬间量,后者是个过渡量。刚与刚之间,靠柔来转化。柔与柔之间,靠刚来释放。 金庸先生的“侠”文化,与真正的武文化仍差别巨大 刚与柔,只是阴阳在传统武术中一种具象形式,但却是几乎每一本讲拳理的古拳谱都绕不开的话题。有一些谱甚至将其单列出来作详解。比如螳螂拳中就有“八刚十二柔”的说法,既是拳理,又是招式,配合具体情况,刚柔互生互克,就牛逼了。 既为阴阳,那依然脱不了阴阳互相蕴含转化这个特点。因此,明晓刚柔大义,就能体会拳劲的吞吐。转化到意识上,就能体会对战时精神上的伺机与压迫、惊悚与笼罩、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等等感觉。 (本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