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收到很多朋友的问询,尤其是看了第三个系列《拳术基础》后,不少人都对腿法练习很感兴趣,但对于如何增强自己身体的柔韧性却不了解。对此,我们再次对发布计划进行了调整,单独做一个《柔韧性》的系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

《柔韧性练习》第一期——腿部柔韧性(站立)

国内优酷视频:

国外YouTube:

– 1 –

首先还是要称赞一下愿意尝试的朋友,你们都是健康生活的真爱粉。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拉筋压腿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怎么说呢?我们的看法是,对也不对。如果你只是被动地去练习,而且只是一味蛮拉硬掰,那绝对生不如死。但如果你是主动地去增强自己这方面的身体素质,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其实也没多大痛苦。因此,锻炼柔韧性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明白如此做的必要性,以及是否掌握正确的练习方式。这就是我们要帮大家解决的两个问题。

– 2 –

通常我们的上半身比下半身更灵活,而下半身比上半身更有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也就是下半身、或者说腿部的柔韧性,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很容易缺乏锻炼的。因此,我们柔韧性练习的内容,就从腿部开始。

练习柔韧性,第一步是要让身体热起来,我们称之为“暖身”。其关键是,需要让之后所要抻拉抽缩的关节或部位得到充分的舒展和活动。这里我们强烈建议大家采用柔和放松的暖身方式,而不是紧张剧烈快速搞定。

首先,我们可以按上一系列中介绍的各种直摆型腿法进行低强度的练习。(《拳术基础》中“正踢与侧踢”、“里合与外摆”两期)

然后,当我们的髋关节和腰胯韧带得到了充分的活动和预热之后,建议采用如下“左——右”“前——后”的摆腿方式:

左——右

前——后

这个方法可多练,始终以放松腰胯为要点,在此基础上以腿部摆动来带动髋部练习。

– 3 –

暖身放松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压腿”练习。压腿,传统武术中也称为“耗腿”。顾名思义,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本质上,压腿的目的是为了在姿势定型后,松开身体各类不必要的紧张,包括因为支撑或平衡而带来的各部肌肉和韧带的负荷。通过长时间的固定姿势练习,让身体慢慢适应这类消耗,开始学会放松,才能真正起到柔韧性的增强锻炼

下面是最常见的正压腿与侧压腿:

– 4 –

除了视频中提到的一些要点和注意事项,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问题,就是压腿动作的规范性。

正侧压腿的区别,并非体现在腿部本身,而是腰胯的方向。正压腿,需要正对前方,而侧压腿,则是朝向左右。但是,这种方法如果练习不当,很容易造成韧带拉伤或腰背肌肉劳损。因此,除非你有武术或舞蹈等基础,我们建议大家采用适合自己的角度,循序渐进,不可心急。

– 5 –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句我们师父的说法:功夫不是一天练得的,病痛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为了享受美好人生,练一分得一份。从现在开始吧。

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来询。

下期预告

第二期《坐式压腿》

敬请期待!!

《柔韧性练习》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xplore More

把握正确,才是取胜之道

今次是短兵基础的最后一期,我们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握法和把法,以及对国内龙泉刀剑制作行业的一些现象说些自己长久以来的看法。 《短兵基础》第八期——握法与把法 国内优酷视频:  国外Youtube视频: 短兵握法,指的是在同一位置上,如何根据不同动作,进行有效地抓握器械的方法。它有一定的通用性,也有各类器械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在视频中介绍的握法,同样适用于短棍和其他圆柄类器械,但对于前端过重过大的形制,实用性有待验证。 一般而言,握法中食指与小指往往虚握,形成中间紧两头松的手形,有助于灵活操控和及时变化。同时,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握手僵紧,在需要双手持械的情况下,配手变后手握把,在助一臂之力的时候,不会因两手相互不协调地使劲,造成歪斜抖飘等问题。 把法,是指持械手在器械上的不同位置进行移动的方法。在我们这个系列中,并没有突出的把法变化,但是在练习刀法时,由于刀体重心不断变化,握刀中 一些小位移在所难免。因此,如何自然地调整和让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关于龙泉刀剑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折磨着我们。我们一直想好好地说一说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没有称手兵器来练习,练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更甚者会练偏练乱。刀剑制作业者,必须会一点传统器械,必须理解武者对于器械操控使用中一些细微方面的期望,才不愧制匠身份。如同毛笔制作者,要不会书法,不可能做得出让人一笔春秋的名毫。 本系列以单刀为例,向大家介绍了短兵最基本的一些练习方法。如果大家有问题,欢迎给我们网站留言,或加入公众号留言给我们,谢谢! 希望喜欢短兵或刀术的朋友,多多给我们留言哦。谢谢。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神蒜文话” WeChat ID:SpiritualGarlic 我们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协调性练习 第一期 上下协调

我们开通了bilibili频道。请访问www.bilibili.com,搜索“神蒜文话”。 协调性对于日常的生活和运动很重要。简单来说,又可分为上下协调、左右协调和转体协调。我们从传统武术和现代格斗中甄选了几个简单易学的基本动作,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这些动作虽然简单,但无论是健身还是搏击,都是基本。 《协调性》第一期:上下协调 国内bilibili视频:  国外YouTube: 任何一种运动,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再想提高,都取决于对自己身体的精细把控。在传武中,这叫做“体认”。无论多花哨、多高难度的动作,能否得心应手地使用,还是由一点一滴的基本功调整来实现的。 上下协调,主要在于掌腕肩臂等上肢部位,与足踝胯腿等下肢部位的动作协调,也就是人体各部的动态协作和配合。这期视频我们选择了一些基本的步法与手法的配合方法,既有手脚进退协调,也包括了常见的肘膝练习法。拳谚云:“手脚齐到方为真”。这些练习不仅在格斗中十分必要,对于生活中很多动作都有帮助。 所谓“齐到”,不仅指外形动作,也指内在气、势、意等,是内外相合的窍门。手脚齐到,可以说是练习打法所必经的第一个层次。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和衍生的意义相当丰富,这里就不展开了。 请关注我们“神蒜文话” 下期预告 第二期《左右协调》 敬请期待!! 《协调性练习》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聊天记录——传统武文化的自辩

(本文为个人聊天记录整理。不严谨,多跳跃,一看即可。) 和大家聊聊传统文化。 一般地,我们可以将学校里的知识体系或研究方向划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简单来说,就是前者关注的因果关系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后者则是研究群体或个体在给定条件下的因果律,人的参与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自然科学例如数理化,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长期以来,两者之间差异分明。由于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领先,西方在近代发展领先于东方,并在双方历史上第一次大碰撞中获得优势。因此,现代的教育体系,是以西方自然科学的假设推导为主体的模式。 当研究进入20世纪,尤其是进入现代前沿的例如微观或随机领域之后,这种所谓的严格客观规律的美学性便受到了挑战。例如,数学中的微分方程没有通用解法,对于界大多数的问题只能采用竖直的方法进行逼近模拟,渐渐出现了理论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分叉,甚至统计学至今仍被一些人认为是伪科学。(基于大量数据的分析,与算命没有本质区别…)量子物理中宏观景点的牛顿力学体系也不再适用,出现了波粒二象性,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到后来又死又活的薛定谔的猫,更是讽刺实验结果并不取决于实验本身,而是观察者效应。在诸如此类的情况比比皆是之下,西方现代理论自然科学界发现,人的主观因素对于一些情况甚至是决定性的。至此,主观因素成了自然科学界自一开始努力摒弃,到现在又不得不妥协的一个问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东方的世界观,在西方最被接受的地方,或者说大本营,往往是那些世界顶级的高等理工科学府。 作为东方世界观的主要代表,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切实可行,可以实证的。东方传统文化的最后,还是要合乎道,而西方文化最后的是哲学观。不可否认,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但区别在于,前者是斜上45度的上帝视角,而后者还是芸芸众生的凡人视角。无论是国学、武学,还是中医学,最上层的思想都是合道,殊途同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跳出来明白这一切的缘由。 传统武学透析出的文化理念,即武文化,是建立在体悟与心悟两个方向之上,不易走偏,恰恰是最方便的大道之一。以武入道,不在于外在的动作潇洒美观,也不是内在无意义的死寂完空,更与宗教有本质区别。它是一种生活智慧,是如何了解自己,摆脱桎梏,开始感受周围,进而享受生活的方法。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