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传统武术遇到了几百年来未曾遭遇过的尴尬——不少传武练习者,在与现代搏击的对抗中惨败。一时间,传武多少年来累积的威信毁于一旦;一时间,只要对于传武进行嘲讽,就能收获网上的叫好声一片。

可是原因是什么?究竟为什么传武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作为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都有练习的我们,今天就和大家来分析一下。

《传武与实战》第三期——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的区别

国内优酷视频:

无论何种技术体系,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展现。因此,群体与个体间的区别,就成了非常关键的因素。在这个环节上,从搏击角度考虑,传武毫无优势。毕竟是重竞技的身体对抗,在当今的社会结构中,传武练习者中多老弱病残,是不争的事实。之前我们就提过,实战是种技术。不多加练习,根本没用。双方运动员在台上对抗,结果却让从没试过的观众看成了实战高手。这种事情你信吗?

传武的社会认知也是个大问题。巧立名目、过度包装、夸张虚假、高深莫辨,成了传武发展中的毒瘤和社会对其不满的根源。武术本来是很实实在在的东西,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是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这四个字,就是很多人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传统武术是非常精妙的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其中的精华,与九州大地自古以来的文化思想非常契合,远非什么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能概括。练习传武,非常需要智慧。很可惜,现代传武人中的绝大多数却很没有智慧。他们没有骗人,只是因为他们先骗了自己。自娱娱人,成了自愚愚人。

至于那些跟风骂传武的键盘侠,其实这些真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套用一句流行语,“你大爷还是你大爷”。有空的话,戴上拳套挨个一拳两腿,乘着青肿未消,再来嘴炮三百回合不迟。

《传武与实战》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xplore More

武学之路——我们都是文化人

昨天的公众号有不少老师朋友转发,谢谢大家捧场。其实那篇充其量只能算是民科,不必深究。工作之余,也没有太多精力,每天得闲几句,慢慢道来。 文章链接:聊天记录——传统武文化的自辩 对于如何开展武文化的问题,其实我们一直比较矛盾。传统文化的理念,不论正确与否,每个华人多少都有些耳濡目染。讲得浅了,没有营养,浪费公众热情,自己说起来也没什么激情。讲得深了,没有一定的接触了解,就会晦涩难懂,让读者云里雾里,感觉我们有卖弄之嫌。传统武文化也是一样,需要体悟旁证,好在手脑并用,不是单纯烧脑。这就是我们认为武道是一条方便的途径,不太容易走偏。 虽说我们讲的是以武术为根本的文化体系,但一直在建议大家多看书,多学习。与人交流,话题可以随意,所谓“功夫在身外”。习武之人,身上往往有股韧劲,不服输。须知自信自尊与自负自傲只一纸之隔。大开眼界,丰富自己,对武学的提高也会有帮助。执着己身,一无是处;离开己身,无处可求。至理名言。 一门学问掌握到了一定程度,人们会出于对他的珍惜和敬畏,前行的步伐会变得一步一躬省。为人处世,开始欣赏四平八稳。这种经验,普世称为中庸,方法论称辩证,武学上我将其称为“矛盾”。(武学上的矛盾,与我们常用的意思不同,更多是取其本意。矛盾攻守,指在势均力敌动静未分之时的牵制与蓄势。)动作姿势上有矛盾,心中所想也有矛盾;各部位互相之间有矛盾,自身内部也有矛盾;内在于外形有矛盾,动静转换皆有矛盾。 其实打个架、健个身,三下五除二,哪有那么多讲究?但是武学,就得这么麻烦。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让你见识一下真正的武学——武学中的一二三

关于武学中数字的话题,视频中因为时间的关系,只是将一些基本概念做了一个铺垫。今天有心情,和大家吹个700字的。 不说零,先说一。因为不明白一,也就说不清零。一,其实说的是某些特定的状态,是我们反复琢磨的一个循环中所能达到的极限。在体认和实证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从一种极限出发,尝试另一种方向上的极限;有时候需要找一个中间的灰色平衡。这种情况,往往是当我们一条路走到尽头才会出现,是需要自我反省、自我突破的转折点。伴随而来的自我否定和调整的阶段会很痛苦,但也能也会很过瘾哦~~ 如果说,一是极致的静态状态,那么二就是极致的动态状态。武术讲动,但武道却立足于静。所谓静为躁君。一个划着黑白两色的陀螺,尽管在转动时我们看到的颜色是灰色,但与真正纯灰色的陀螺相比,两者并不时一个层次的东西。相较而言,不自然、不光滑、有瑕疵,怎么都不够,总是缺了点。 我想静静,动动是谁? 自三开始,之后的数字是具象的。三的作用是理解万物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也就是推衍规律。具象在武学中,就是身体各部位和关节的运动本质,并用以理解它们之间劲力气血传输的根本规律。这对于养生健身尤为重要,因为运动伤害的关键并不在于速度快慢,而是运动方式的正确与否。一个错误的方式,就算再慢,重复练习之后肯定也会造成问题。因此,理解身体各部位协调工作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这里,假如我们用数学中集合的概念去类比的话,一是集合中的空集和全集,二定义了元法则(所谓元法则,就是定义法则的法则),三提炼出集合中除一之外所有其他元素,都符合的潜在的正则表达式。(The regular expression implicitly satisfied by all elements except the extreames.) 一二三,构成了集合本身——零。 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下牛逼大发了吧?哈哈哈… 别多想,我瞎掰的。大家跪安吧。 对吧?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丹田是我们的好帮手——《传统武文化基础》的第一期

进入了理论阶段,我们这一系列的话题,主要还是进行一些必要的名次解释。丹田,作为大家在武术中最常提及的身体部位,就是我们要和大家首先讨论的话题。视频是从武学的角度来简单介绍,我们这里简单和大家说说生活中的情形。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部位,看似在现代解剖学上无法佐证,但实际在日常生活中却有明显的存在感。比如说,早期的卡车方向盘由于液压系统的简陋,方向盘很重。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以前看公交车司机打方向盘时的那个吃力的样子。这时,如果你能用上丹田劲,双手顺时针打圈的同时,丹田在另一侧也顺时针助力,就会很轻松。再来一个例子,不少人都是用过拉力器。在拉开弹簧的过程中,如果你会借用丹田的力量,双手的撕拉劲就会大很多。 脚下也一样。能够体会丹田的作用,走路就会很拉风。将行走细微地与丹田进行协调配合,步法就能轻健有力。提腿高,步幅大,落脚轻。幅度大一点的话,别人会以为你在模仿朝鲜阅兵哦。 其实有不少运动都能利用丹田的特质来帮助和改善。很多人都会对一些运动感到身体不协调。如果你已经练习了几个月,仍不见很大的改善,不妨试试用用你的丹田。比如说,游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会活用丹田,对于很多体力活就会轻松很多。期待大家慢慢去体会和发现。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