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刚进入了春季,就开始有了夏天的感觉。天气变化差异很大,时冷时阴。万物一复苏,本精就开始了今年第一季度花粉过敏的痛苦生活了。

树打了个喷嚏

据说花粉过敏和喝牛奶拉肚子(原因是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的现象,都是代表一个人在美国长期生活的一个变异标志。反正感觉就是眼睛鼻子喉咙挤在一起挠痒痒,头痛伴随思路无法集中,让人哭笑不得。

(美国人过敏种类繁多,症状之多、品种之奇,让人叹为观止…)

今天是我们《传统武文化》第五期——“刚与柔”的发布。作为一个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粉丝,我们在这次的视频中引用了他在《射雕英雄传》中的一个关于类比:“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并且在视频中也加了一些2018版《射雕》的镜头,以此向刚刚离开我们的武侠小说一代宗师致敬。

传统武文化基础——第五期:刚与柔

国内优酷视频:

国外YouTube:

刚柔的话题,大概是大家平时听到的关于传武理论中讲的最多的话题。究竟什么是刚呢?横眉怒目、咬牙切齿就是刚了吗?那柔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用意不用力吗?

金刚,讲的却是柔情。

其实金庸先生之所以能成一代大师,是因为虽然他没有学过武术,但对于武学的理解是有一定层次的,这得益于他的文学造诣。不少武侠小说家只会大段大段地抄拳谱拳论,而一些新出场的人物才介绍完如何如何牛逼,后一页就被秒了。这种简单的文字对砌,基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内涵。金庸先生却不同,虽然早期也有借鉴拳谱的情况,但中后期的创作立意,明显高了很多。比如说“无招胜有招”,比如说”九阳神功”这种可以将任何拳术化腐朽为神奇的内在功法,都与现实中传武的一些说法理念相似。所谓刚柔,按金庸先生的说法,可以简单理解成前者是个瞬间量,后者是个过渡量。刚与刚之间,靠柔来转化。柔与柔之间,靠刚来释放。

金庸先生的“侠”文化,与真正的武文化仍差别巨大

刚与柔,只是阴阳在传统武术中一种具象形式,但却是几乎每一本讲拳理的古拳谱都绕不开的话题。有一些谱甚至将其单列出来作详解。比如螳螂拳中就有“八刚十二柔”的说法,既是拳理,又是招式,配合具体情况,刚柔互生互克,就牛逼了。

既为阴阳,那依然脱不了阴阳互相蕴含转化这个特点。因此,明晓刚柔大义,就能体会拳劲的吞吐。转化到意识上,就能体会对战时精神上的伺机与压迫、惊悚与笼罩、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等等感觉。

(本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xplore More

什么是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间的根本区别?

近几年传统武术遇到了几百年来未曾遭遇过的尴尬——不少传武练习者,在与现代搏击的对抗中惨败。一时间,传武多少年来累积的威信毁于一旦;一时间,只要对于传武进行嘲讽,就能收获网上的叫好声一片。 可是原因是什么?究竟为什么传武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作为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都有练习的我们,今天就和大家来分析一下。 《传武与实战》第三期——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的区别 国内优酷视频: 无论何种技术体系,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展现。因此,群体与个体间的区别,就成了非常关键的因素。在这个环节上,从搏击角度考虑,传武毫无优势。毕竟是重竞技的身体对抗,在当今的社会结构中,传武练习者中多老弱病残,是不争的事实。之前我们就提过,实战是种技术。不多加练习,根本没用。双方运动员在台上对抗,结果却让从没试过的观众看成了实战高手。这种事情你信吗? 传武的社会认知也是个大问题。巧立名目、过度包装、夸张虚假、高深莫辨,成了传武发展中的毒瘤和社会对其不满的根源。武术本来是很实实在在的东西,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是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这四个字,就是很多人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传统武术是非常精妙的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其中的精华,与九州大地自古以来的文化思想非常契合,远非什么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能概括。练习传武,非常需要智慧。很可惜,现代传武人中的绝大多数却很没有智慧。他们没有骗人,只是因为他们先骗了自己。自娱娱人,成了自愚愚人。 至于那些跟风骂传武的键盘侠,其实这些真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套用一句流行语,“你大爷还是你大爷”。有空的话,戴上拳套挨个一拳两腿,乘着青肿未消,再来嘴炮三百回合不迟。 《传武与实战》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武学之路——我们都是文化人

昨天的公众号有不少老师朋友转发,谢谢大家捧场。其实那篇充其量只能算是民科,不必深究。工作之余,也没有太多精力,每天得闲几句,慢慢道来。 文章链接:聊天记录——传统武文化的自辩 对于如何开展武文化的问题,其实我们一直比较矛盾。传统文化的理念,不论正确与否,每个华人多少都有些耳濡目染。讲得浅了,没有营养,浪费公众热情,自己说起来也没什么激情。讲得深了,没有一定的接触了解,就会晦涩难懂,让读者云里雾里,感觉我们有卖弄之嫌。传统武文化也是一样,需要体悟旁证,好在手脑并用,不是单纯烧脑。这就是我们认为武道是一条方便的途径,不太容易走偏。 虽说我们讲的是以武术为根本的文化体系,但一直在建议大家多看书,多学习。与人交流,话题可以随意,所谓“功夫在身外”。习武之人,身上往往有股韧劲,不服输。须知自信自尊与自负自傲只一纸之隔。大开眼界,丰富自己,对武学的提高也会有帮助。执着己身,一无是处;离开己身,无处可求。至理名言。 一门学问掌握到了一定程度,人们会出于对他的珍惜和敬畏,前行的步伐会变得一步一躬省。为人处世,开始欣赏四平八稳。这种经验,普世称为中庸,方法论称辩证,武学上我将其称为“矛盾”。(武学上的矛盾,与我们常用的意思不同,更多是取其本意。矛盾攻守,指在势均力敌动静未分之时的牵制与蓄势。)动作姿势上有矛盾,心中所想也有矛盾;各部位互相之间有矛盾,自身内部也有矛盾;内在于外形有矛盾,动静转换皆有矛盾。 其实打个架、健个身,三下五除二,哪有那么多讲究?但是武学,就得这么麻烦。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

丹田是我们的好帮手——《传统武文化基础》的第一期

进入了理论阶段,我们这一系列的话题,主要还是进行一些必要的名次解释。丹田,作为大家在武术中最常提及的身体部位,就是我们要和大家首先讨论的话题。视频是从武学的角度来简单介绍,我们这里简单和大家说说生活中的情形。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部位,看似在现代解剖学上无法佐证,但实际在日常生活中却有明显的存在感。比如说,早期的卡车方向盘由于液压系统的简陋,方向盘很重。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以前看公交车司机打方向盘时的那个吃力的样子。这时,如果你能用上丹田劲,双手顺时针打圈的同时,丹田在另一侧也顺时针助力,就会很轻松。再来一个例子,不少人都是用过拉力器。在拉开弹簧的过程中,如果你会借用丹田的力量,双手的撕拉劲就会大很多。 脚下也一样。能够体会丹田的作用,走路就会很拉风。将行走细微地与丹田进行协调配合,步法就能轻健有力。提腿高,步幅大,落脚轻。幅度大一点的话,别人会以为你在模仿朝鲜阅兵哦。 其实有不少运动都能利用丹田的特质来帮助和改善。很多人都会对一些运动感到身体不协调。如果你已经练习了几个月,仍不见很大的改善,不妨试试用用你的丹田。比如说,游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会活用丹田,对于很多体力活就会轻松很多。期待大家慢慢去体会和发现。 《传统武文化基础》系列 神蒜文话 倾情出品 专注原创 解析真正的武学精义 致力于传统健身养生与武文化的传承 发微信给watermoon99a加入相应的微信群